首页
>新闻资讯>媒体聚焦
中国能源报:银龙雄崛雅中 鲲鹏越抚赣东
 

“同志哥,请喝一杯茶呀请喝一杯茶,井冈山的茶叶甜又香啊,甜又香啊。前人开路后人走啊,前人栽茶后人尝啊,革命种子发新芽,年年生来处处长,井冈茶香飘四海……”清耳悦心的江西民歌,唱响革命老区人民的精神风貌。经济要发展,电力要先行,如今,江西首个落地的特高压项目——雅中-江西±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正为这片土地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助力江西电网跨入特高压电网的新阶段,造福一方百姓,奏响电力强音。

618日,随着500千伏交流出线第一档构架顺利吊装完成,中国能建华北院承担A包和调相机设计任务的南昌换流站工程,正式转入电气安装阶段。南昌±800千伏换流站作为工程的受端换流站,正是雅中-江西±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点睛之笔”。

发挥优势 打造升级版“双八百”工程

华北院充分发挥在特高压项目设计领域丰富的设计及管理经验和百余项特高压设计专利技术优势,将承担昌吉、上海庙等标志性特高压直流换流站项目设计的经验与方法,运用于南昌换流站和调相机设计中。

华北院项目团队紧紧围绕国家电网公司打造升级版“双八百”标准化特高压直流工程的要求,即高可靠性、高利用率、高标准化,精准开展工程方案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华北院切实落实设计主体责任,确保资源投入,调配组织优秀设计骨干投入工程设计,全过程贯彻绿色环保建设理念的设计要求,全过程强化项目设计质量、进度管理,有效提升工程本质安全和实体质量,并不断优化构建筑物方案,使得站区布置更为合理。

“工程20198月底核准,站址遍布3条大冲沟,整个挖填方达250多万方,面对炎热的天气、复杂的地形、巨大的工程量带来的挑战,我们提出采用分层碾压、强夯、桩基础多措并举的优化方案,各参建单位没有退缩,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场平工作,顺利转序桩基施工,刷新了电力建设的新纪录。”项目经理陈振说。

辨证施治 量体裁衣创新技术

工程线路全长1711公里,途经云、贵、湘、赣四省区,沿线地形险峻,气象条件复杂,20毫米以上的重冰区长达627公里,占比36.6%,重覆冰严重影响着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华北院项目团队就此组织课题组集中攻关,创新设置了直流场新型融冰回路,在国内首次将融冰回路中的临时接线改为隔离开关并具备顺控功能,减少了融冰的投切工作量,解决了重冰区线路冰灾问题。

场地填方深度大、区域内冲沟发育、山体基岩裂隙水广泛分布,成为设计难题。华北院项目团队创新地基处理设计技术,采用分层碾压、强夯、桩基础等方案,多措并举确保工程地基基础质量安全,同时站内实施“雨污分离”,将工业废水和雨水分开处理排放,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考虑到站址表层土壤电阻率较高,华北院项目团队采用水平地网、垂直接地极、斜接地极的综合方案,运用国际先进的计算软件,攻克换流站的接地难题,等效扩大接地网面积,同时接地极汇流装置创新将设备布置在9米高的平台结构上,避免了鄱阳湖洪水的冲刷。

项目站内还设置了由智能巡视主机、红外热成像检测仪、高清摄像机、拾音器等设备组成的智能巡视系统,同时全站配备在线监测系统。“最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及物联网技术也应用到换流站的智能巡视和全站主设备的在线监测,就像给变电站配备了一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全科医生。”华北院电气主任工程师乔刚强为换流站保护控制系统设计做了形象介绍。

三维设计 实现工程智慧建设

在南昌换流站设计过程中,华北院项目设计团队大力采用三维数字化设计技术,助力工程智慧化建设全过程。

由于南昌换流站工程规模大、建设条件复杂、建设工期紧,华北院组建了三维数字化设计青年技术团队,不断创新设计服务模式。通过开展三维数字化设计,实现全站电气安全净距智能校验,全专业综合碰撞检查和钢结构精细化设计,有效结合云计算、移动互联网、VRAR三维可视化等技术,为电气设备提供数字化物流支持,为现场施工提供三维可视化支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华北院创新开展了4D施工进度模拟,实现了设计数字化、交付可视化、服务远程化,工程全方位焕发出“新基建”数字化设计技术带来的新活力,为特高压工程智慧工地全过程实施,提供着坚强的技术保障。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华北院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大力采用互联网办公技术,多专业协同办公,率先有序复工。华北院利用先进的设计协同平台系统ProjectWise,把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同一个项目的信息,通过统一规划、集中部署、多级应用和统一管理,使工程项目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方便地访问维护,实现了高效运转、便捷沟通、实时监控、整体协同。

雅中-江西±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建设,将实现西部清洁能源直供中部地区负荷中心,优化全国能源资源布局,满足华中地区电力需求。正如当年红军战士们在井冈山栽下的茶树,今天已香飘四海,华北院建设者正积极为一方人民谋电力福祉,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华北院的智慧与力量。

(中国能源报76日第25版报道)